首页常见问答 英红九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神话和传奇?

英红九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神话和传奇?

2015年07月07日10:05 荔花村茶叶有限公司

英德红茶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已蜚声国内外,就连英国女王也用其招待贵宾,英德红茶遂被誉为“中国红茶后起之秀、中国红茶之花”,随之饮誉世界。当年红遍天下的英德红茶并非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英红九号,而是红碎茶。而英红九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神话和传奇呢?

一、风雨沧桑选育路

1961年,为培育适合英德红茶发展的优良茶树品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1956年引进)茶园中遴选出22棵英茶和水仙系列单株,当时“英红9号”的实际编号为“英茶17号”。1963年在英德茶场茶山队繁育无性系种苗,1964年春移植本所中区品种园,开展初步品比试验。由于选育地处在英红地界,科技人员对入选的单株重新命名为英红系列,其中“英茶17号”正式定名为“英红9号”。1975年开展农艺性状、品质、产量鉴定,1977年开展生化测定。1982开展系统的品比试验,1985在湛江开展区域性试验。

1986年“英红9号”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并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1988年12月颁发良种证书(证书编号:粤审茶1988010),其审定评语为:“经品比试验和生产鉴定,该品种品质优良,产量高。萌芽早,生育期长,发芽密度中等,属重芽乔木型大叶种,适制红茶,可在亚热带、热带红茶区种植”。九十年代以来,逐步加强栽培与产品配套技术研究,开启了对英红九号从种苗繁育到配套种植,再到工艺制作、加工设备研发、质量控制与产品标准制定等全方位技术研究历程。

英红九号——是从云南大叶群体中经系统选育出的无性系品种,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尚密,叶片稍上斜状着生。叶片特大,叶面积65.52c㎡,叶形椭圆,叶色浅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身稍内折,叶缘波状,叶尖渐尖,叶齿锐深,叶质厚软;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205g;花冠直径3.0-87.5px,花瓣7瓣,子房有茸毛,花柱3裂;产量高,成龄茶园平均亩产干茶145.2公斤(一芽二叶);抗寒、抗旱性及抗小绿叶蝉能力较弱。宜双行单株种植,亩植2500株左右。适宜我省及华南茶区种植,适制甜香花香红条茶(如高档金毫茶、金毛毫茶、优质工夫红茶)和高档出口红碎茶等多种名优红茶产品,是目前公认的加工红茶最好的品种之一。

二、品质超群誉神州

英红九号红茶以“条索肥壮紧结,色泽乌润显毫;汤色红浓明亮;甜香馥郁悠长;滋味鲜爽醇厚;叶底红软均匀明亮”而著称。

其中,金毫茶、金毛毫茶早在1989年就已定型生产,于1992年批量投放市场,是中国第一个按“名茶”品质档次创制的红茶珍品,多次荣获全省、全国红茶质量评比冠军(金奖),填补了国内大叶种名茶空白。另外,金毫茶于1997年6月被列为广东省级重点新产品(证书编号:9742002),同年12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科技新产品(项目编号:744078014138);英红九号条形红茶也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新产品(项目编号:2008GRE00260)。

三、科技创新写传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作为广东唯一一家省级且注册地在英德的从事茶叶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几代科学家们在茶树品种资源收集引进鉴评与新品种选育、栽培加工技术与加工设备研发、产品开发及质量安全与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1970年发明了国内第一台红碎茶转子揉切机,1992年制定了国家红碎茶出口二套样标准等等,依靠科学技术支撑了英德红茶第一次辉煌,极大地带动了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德红茶在短时间内迅速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外贸体制改革,英德红茶产业转入一个低潮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气馁,执着坚持对英德红茶的品质提升和品牌培育。通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创新与接力传承,2008年率先研制开发出国内第一条红条茶清洁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以其绿色安全的原料、一流的制作工艺、卓越超群的品质征服了消费者的品味,培育了一批忠实顾客,极大提高了以英红九号为代表的英德红茶的品牌美誉。

网友热评